简迷莉

追剧《我们与恶的距离》

      最近,看了一部台剧《我们与恶的距离》。非常沉重的一部戏,很压抑的剧情。

      罪犯李晓明开枪扫射正在电影院观影的人群,造成了九死二十一伤的悲剧事件,延伸到加害者与被害者家庭里成员的不同立场、不同参与者的心路历程。

     杀人犯李晓明的父母与妹妹被钉在耻辱柱上,过着狼狈窜鼠、及其卑微的生活;李晓明的辩护法扶律师王赦理想追求与世俗压力的纠结;始终难以释怀的受害者家属、新闻台总监乔安的濒临破裂的婚姻家庭生活;李晓文租住房主应思悦因为患精神病弟弟而一团混乱的生活。这些人的命运相互交织,对立和矛盾强烈,极度撕裂,把人都推进了爆发的死胡同。


      这部高分剧呈现一个复杂、撕裂、冷酷的社会现实,将不同人的视角和立场呈现给观众,让观众跳出自我视野和思维的单一性去整体看待问题,看待人性的瑕疵点。剧中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是受害者,也都可能是无意识的加害者,众生皆苦,无人不冤。我们都是芸芸众生,对这个社会的问题都力不从心。这是《我们与恶的距离》最深刻的思辨。

      虽然最后结尾还算温暖,因为伤痕已然形成,剧中人物只能张开双臂拥抱现状。众生皆苦,唯有自渡。

      通过观剧,它呈现了:受害者与加害者的问题、司法与民意的问题、舆论与媒体之间的问题。它不给答案,我们也给不出答案。


      还是摘这部台剧几段发人深思话语,具有有思考的益处。

      摘自王赦的理想:他的确犯下了难以原谅的错误,我会说他是个罪人,可是他不一定是个坏人。难道把这些人全部抓起来、关起来,把他们都杀了,让他们消失在这个世界,这个社会会变得更好吗……不会的,因为还会有下一个。

     我最后一次律见李晓明的时候,他终于愿意打开心房接受心理鉴定,除了其一是家人的缘故以外,其二就是,其实他并没有想到,像他这样的人,做过这样的事的人,还会有人愿意去帮他,试着去了解他。所以我在想,如果我们早一步,我们的政府也早一步,试着去了解他为何要这么做,为何要犯出这样的罪,而不是这么急着去把他处死,是不是未来就比较有可能,可以避免这样的事情再度发生。

       摘自乔安的回答:真相永远就只会怪我们的社会体制出了问题,挪威的社会福利这么好,还不是出了随机杀人犯。我们的社会安全网,我们的教育体制,永远控制不了那些加害者。如果杀人犯还有他们的家人都不用负任何责任,那被害者和被害者的家人又算什么

     (很矛盾,很现实吧 )

       还有这部台剧很敢说的观点:

       媒体:少壮不努力,老大做记者。媒体最擅长干的是抢速度、博眼球、蹭热点这些行业运作模式。媒体行业都是想尽办法为收视服务,舍弃了客观求真的原则。

       观众:“七岁智商”人群。在这个新媒体时代,群众拥有更多的话语权,但其实很多人只有七岁的智商。群众要的不是真相,只是一个情绪的宣泄口。他们假装是正义使者,只是在释放自己的愤怒。

       最后,本人感慨: 我们与恶的距离其实都很近。一我们要祈求上苍不要让我们遇到凶残的加恶者,幸运地远离他们;二要努力克制自己的兽性,发扬仁爱的人性,不要也成为现实与键盘上的加恶者与帮凶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19.7.18



评论(2)

热度(13)